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黃天弘(鄭州輕工業大學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鄭州輕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武艷麗(鄭州輕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在中國,紀念活動扮演著傳承光輝歷史和文化的重要角色,既是強化歷史記憶的重要載體,也是應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有效方式。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開始借助紀念活動表達主張、闡釋綱領,紀念活動是中國共產黨歷史發展的一個體現,是中國共產黨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紀念活動為視角來解讀中國共產黨歷史,為中國共產黨在新時代新征程繼續推進黨的意識形態建構、賡續黨的歷史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一、歷史淵源:厚植于中華優秀傳統儀式文化
中華民族的傳統儀式文化源遠流長,對于中華民族性格的形成、塑造具有莫大的潛在影響,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读洹分械摹拔宥Y之儀式”,從涵義來看,“禮”更接近現今“儀式”的一般意義,“儀式”的涵義乃偏重于規制、法度?!抖Y記·祭統》指出:“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禮。禮有五經,莫重于祭”,強調了“禮”在治理百姓中的重要性,于“治人之道”中居為榜首;而在各種“禮”中,祭禮的地位極高,為五禮之冠。
《左傳》有云:“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自古以來國家的祭禮與軍事就齊名并價,均被看作是國家之大事,由此可見祭禮對于國家統治來說茲事體大,不容忽視?!抖Y記·祭義》中“祭不欲數,數則煩,煩則不敬。祭不欲疏,疏則怠,怠則忘”則充分說明了中國古代定期舉行祭祀活動的重要性。此外,中國古代的祭禮具有嚴格等級,天子普遍祭祀群神萬物,諸侯祭祀天地、日月星辰以及封國的山川,卿和大夫祭祀禮儀所規定的五祀和祖先,士和百姓只祭祀自己的先祖。由此看來,祭禮在傳統中國政治和文化生活中發揮著重要意識形態教化功能。
盡管現代紀念活動的紀念主體、紀念客體以及紀念訴求等與傳統國家祭祀規制存在一定形式的同構性,但古代祭祀文化通過政治迷信、權利迷信等禁錮臣民的思想,以國家統治來規制社會和臣民。中國共產黨紀念活動本著人民至上的原則,通過社會和人民來鞏固國家的穩定與繁榮,兩者存在本質上的區別。中國共產黨紀念文化,通過紀念一切順應歷史發展潮流的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歷史人物或者重要節日紀念日,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是家國情懷、民族文化的有效連結,更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要文明成果。
二、理論基礎:源自于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論述
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特別注重對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的紀念,通過紀念活動汲取精神力量、總結經驗教訓以及進行理論反思,更好地進行革命動員、推進世界范圍內的革命運動,同時也為中國共產黨開展紀念活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深入挖掘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紀念活動的講話、著作,不難發現,這些紀念性文本為我們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國共產黨開展紀念活動的理論邏輯提供了重要突破口。如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波蘭起義、巴黎公社等周年紀念中發表的講話和演說,為“五一”國際勞動節、“三八”國際婦女節等國際性節日作的提詞,發表《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馬克思學說的歷史命運》《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來源和三個組成部分》等紀念性經典著作,均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紀念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中所開展的一系列重要活動。
恩格斯指出,任何意識形態一經產生,就同現有的觀念材料相結合而發展起來,并對這些材料作進一步的加工。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深諳革命意識形態的建構,通過紀念性語言技巧,將這種攜帶革命“意圖”的觀念與具體紀念客體互為滲透,獲取公眾信任,逐漸轉換為實踐行為。盡管世界各地的工人階級可能互無關聯、互不相識,但卻能抱有同一個革命目標。紀念活動中所深藏的革命共同意識,在紀念活動中被不斷塑造、加強,最終被內化為社會公眾意識中的認知對象,鑄造出一種公眾共同的集體情感。正如恩格斯在《卡·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一書導言》中曾指出的,而巴黎公社的周年紀念日,則成了全體無產階級的第一個共同節日。世界各地被壓迫的工人階級由于共同的革命節日,其集體性的革命意識形態被不斷強化,因而在反對資產階級的共同斗爭中抱有極為高漲的信心,表現出同一的極強的組織性、紀律性。
三、實踐賡續:貫穿于中國共產黨革命、建設、改革的全過程
中國共產黨紀念活動作為一種政治資源,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具體實際,貫穿于中國共產黨革命、建設、改革的全過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紀念文化。
面對西方列強的入侵、國內軍閥的混亂,民族危亡、政龐土裂、民不聊生,中國共產黨成立伊始,通過動員、組織群眾開展對馬克思、列寧、十月革命、巴黎公社等的紀念活動來宣傳救國救民的革命理論;為適應革命的新形勢、擴大黨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中國共產黨將“九一八”“一二八”“七七事變”等歷史事件納入到紀念活動中,擴大和增強紀念效果。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紀念活動的開展逐步制度化、規范化:通過具體化的表現形式,強化中國人民的歷史記憶、塑造中國人民自我身份認同、培養對社會主義國家和民族的情感認同及歷史認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出臺了大量規范紀念活動的政策,相關紀念資源的學習文件與活動指示的下達以及紀念活動開展的周期性和固定性,促使中國共產黨開展紀念活動的體系愈加完善,成為中國共產黨寶貴精神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沿襲以往的紀念活動基礎上,中國共產黨設立了國家公祭日、烈士紀念日等,依托紀念活動形塑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厚植人民群眾的愛國情懷,塑造人民群眾的民族信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而動員引導新時代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砥礪奮進。